成都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黨員獨特優勢作用,堅持“黨建引領筑底色、示范運行鑄品牌、問需于民解難題”,推動建成384個以離退休干部黨員牽頭并為主體的老黨員工作室,助力城鄉社區發展治理。
堅持黨建引領老黨員示范,積極融入現代化治理大背景。堅持以城鄉社區為主陣地,通過廣泛匯聚離退休干部黨員力量,完善組織體系架構,樹立建設標準規范,努力提升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把離退休干部黨員“請出來”。通過群眾推薦、發布招募、登門拜訪等方式,將一批身體素質好、基層經驗豐富、群眾威望高、熱心社區服務的離退休干部黨員“請出來”入駐“老黨員工作室”。選派優秀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黨員骨干擔任老黨員工作室牽頭人和項目負責人。每年開展一次牽頭人和項目負責人賦能培訓,為深化老黨員工作室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目前,全市1.1萬余名離退休干部黨員在社區“亮身份”“作貢獻”,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吳文全、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張峻卿等一批先進典型,示范帶頭,勇挑重擔,發揮了“生力軍”作用。二是把組織架構“建起來”。打破單位體制、行政隸屬的束縛和壁壘,確立“區(市)縣離退休干部黨工委主導、鎮街道部門主抓、村社區基層主建”的老黨員工作室建設組織架構,層層有責、逐級落實。武侯區建立老黨員工作室聯盟,集成51個老黨員工作室的人才和項目,分片共建、組團共享,優化組織機構、完善運行體系。錦江區安排12個離退休干部黨支部下沉到各街道參與老黨員工作室建設,切實以黨建工作帶動離退休干部發揮作用。三是把規范標準“立起來”。出臺《成都市老黨員工作室建設推進意見》《成都市老黨員工作室建設標準細則》,明確老黨員工作室“八有”建設標準,即:有品牌標識、有活動陣地、有老黨員隊伍、有工作制度、有活動載體、有聯絡人員、有臺賬記錄、有經費保障,推動各區(市)縣、市級部門相繼建成特色鮮明、硬件完善、軟件規范的老黨員工作室384個,并評選出22個老黨員工作室市級示范點,為全市老黨員工作室建設提供可借鑒參考的規范化模板。
堅持優化模式強化保障,增強城鄉社區治理源動力。按照“項目化管理、常態化推進”的原則,靈活設置符合老黨員實際的工作項目,提供強有力的工作保障,不斷提升老黨員工作室的影響力。一是精準設置項目品牌。深入推廣“黨建引領+項目扎根+社區治理”模式,量身打造符合離退休干部黨員實際和社區發展治理需求的黨建指導、政策宣講、網格巡查、社情民意收集、矛盾調解等10個項目。武侯區“竹蓮梅”老黨員工作室開設“你的心愿給黨說”“黨建沙龍”“我和黨支部有個約會”等服務項目,成為居民家門口的服務社。龍泉驛區璽印上院老黨員工作室創辦“快樂互幫群”項目,為小區、院落提供21項互助家政服務,被群眾稱為“心靈手巧的熱心人”。二是強化運行保障機制。為便于離退休干部黨員就近就便參與,普遍在城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小區院落打造老黨員工作室,配套相對固定、獨立的工作場所,配備完善的設施設備,建好發揮作用的“前沿陣地”。老黨員工作室堅持工作職責、服務項目、活動計劃和老黨員聯系方式、履職承諾等信息公開,拉近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成為群眾家門口的“黨建服務站”。在鞏固強化離退休干部黨建經費的基礎上,將工作室服務項目納入社區公益基金、志愿服務公益創投項目申報范圍,不斷拓寬資金保障渠道。三是品牌孵化示范驅動。堅持品牌化的建設目標和區域特色化的發展方向,以黨員群體、黨員個人、工作職能和工作場所等多種形式命名老黨員工作室,“贊花兒”“橋頭堡”“廂里話鄉情”等老黨員工作室的招牌已成為社區的地理坐標,“有事找文全”“亞琴關愛團”“邑韻悠揚”等服務項目已深入社區群眾心中。2020年,啟動老黨員工作室“一縣一品”創建行動,進一步擦亮“蓉城金秋”老干部黨建工作品牌,發揮龍頭帶動、品牌孵化功能,鞏固推進全市老黨員工作室均衡發展、各具特色。
堅持圍繞中心為民服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老黨員工作室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構建整體聯動、互聯互動的社區共建共治共享場景匯聚強大合力。一是助力中心大局。圍繞奪取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中心工作,不斷拓寬老黨員工作室服務社區的有效途徑。邛崍市農業農村老黨員工作室閆官洪等老同志,為農戶提供春茶采摘、蔬菜種植、柑橘管理、畜禽養殖咨詢服務千余次,在疫情期間幫助農戶挽回損失500余萬元。武侯區China鄰里老黨員工作室面向社區4000余名外籍人士,開設外商驛站、非遺會客廳、和美鄰里和鄰里沙龍4個服務項目,提供便捷服務1800余人次。錦江區“春熙孃孃”老黨員工作室為居民和商戶宣傳春熙商圈誠信經營文化,為游客提供公共交通咨詢志愿服務。雙流區“雙助”老黨員工作室的老專家多次奔赴簡陽、廣安、宜賓的5個貧困村開展產業扶貧,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增添新動力。二是增強群眾獲得感。老黨員工作室始終聚焦老百姓身邊的關鍵小事,廣泛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化解各類隱患,在促進鄰里和諧、維護社區穩定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武侯區十街坊老黨員工作室在12個居民院落、物業小區建立“老黨員工作站”,精心打造小區院落內的“1分鐘黨建服務圈”。青白江區“廂里話鄉情”老黨員工作室組織村民綠化美化村道、院落,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鄰里空間。邛崍市“融樂”老黨員工作室設立“愛轉角”閑置物品中轉站,籌集捐贈善款6200元、愛心物品2000余件。大邑縣“桑榆霞光”老黨員工作室牽頭制定社區無訟公約,先后成功化解企業勞資、鄰里、物業等糾紛121件。三是破解治理難點。針對社區治理中的“阻點”“痛點”,老黨員工作室充分利用離退休干部黨員熟悉情況、居民樂于接受的優勢,積極開展綜合治理服務,使許多長期困擾社區的“疑難雜癥”得以解決。金牛區西北橋社區7號院屬于老舊院落改造的“硬骨頭”,“橋頭堡”老黨員工作室主動承擔院落治理工作,打造居民休閑陣地“民融園”,豐富完善院落“4.16鄰里親情日”文化品牌,使7號院煥發出了新的活力,實現了從 “棄管”再到“齊管”的嬗變。青羊區“玉沙晚楓”老黨員工作室精準對接社區疑難雜癥治理清單,解決了臨時停車難、違法群租房和環境整治等一批老大難問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