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信陽市各級老干部工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精神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積極組織廣大老同志學習黨史,充分發揮老同志獨特優勢,多形式組織老同志用好紅色資源、講好黨的故事,賡續精神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以言講史擦底色。成立百年黨史老干部宣講團,在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中講紅色故事、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市老年大學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課程安排,春季班開學伊始,就及時組織黨史專題宣講報告會,啟動“誦讀百封家書”活動,實現了開學即開講、入學先入心。新縣發揮將軍子女、革命英雄后代講黨史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優勢,組建老干部紅色宣講團,制作相關課題16個,深入機關、企業、鄉村、社區、學校通過授課、報告會、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黨史宣講100余場,受眾群體達6000余人。羅山縣利用何家沖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資源,成立老干部宣講團,在何家沖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當義務講解員,講解300余場次。引導老英雄、老黨員發揮好建黨百年偉大成就見證者、參與者、奮斗者的優勢作用,結合自身經歷,以訪談形式參與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宣傳教育,引導青少年聽黨話、跟黨走,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以行護史鑄本色。建立老干部銀發人才庫,聯合相關部門組織老同志參與紅色文物保護、開發利用,名錄整理、口述歷史、遺址(跡)圖,讓紅色歷史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紅色遺址遺跡搶救性保護上獻智,浉河區、羅山縣、商城縣組織黨史、文化部門老同志廣泛進行調研,召開座談會收集意見建議,為紅色主題公園、紀念館建設建言獻策。在紅色文物藏品征集上出力,聯合文旅、文物等部門,組織老同志參與紅色文物藏品摸底、申報、征集工作,積極為紅色文物藏品征集奔走。在紅色文化史料搜集整理上盡責,聯合宣傳、黨史、信陽日報社等單位,組織老同志開展紅色文化搜集研究。平橋區老促會組織該會老同志深度挖掘境內鄂豫邊省委舊址、紅軍第一支游擊隊誕生地、紅軍洞等紅色資源,廣泛征集根據地故事、英雄烈士事跡以及老黨員、老戰士、老模范和英雄后代的口述歷史、回憶錄,編纂形成36萬余字的《平橋區革命老區發展史》。
以藝展史顯成色。注重文藝創作,組織引導有文藝特長的老同志通過筆、墨、紙、鏡頭等,再現黨的光輝歷史。以“獻禮一百年·增輝新征程”為題,在全市離退休干部中籌劃開展百場黨史報告會、百場文藝匯演、百場老同志座談會、百幅手繪革命遺跡圖展、百幅攝影作品展、百首紅歌獻給黨、百名老專家走基層等“七個一百”活動。發揮老干部藝術團優勢,選取“大別山28年紅旗不倒”歷程中具有代表意義的人物和故事典型,編排成歌曲、舞蹈、舞臺情景劇等文藝作品,讓紅色經典重現舞臺。聯合信陽日報、“信陽老新聞”“信陽老新聞采風團”“信陽老干部”公眾號等媒體傳播優質作品,展示老同志對黨、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市電視臺原副臺長袁維龍以“紅色大別山”為題,分六期講述“28年紅旗不倒”傳奇故事,先后在“信陽老干部”微信公眾號和《老人春秋》雜志連載。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韓守超自費走遍信陽10個縣區所有紅色舊址遺址,創作《大別山紅色史跡選繪百圖》,用120幅寫生畫生動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革命軍民浴血奮戰的光輝歷史。
責任編輯:潘建華